许多人来到巴生都会觉得这里的节奏比较慢,虽然这里没有像吉隆坡四处都是高楼大厦,但绝对是个非常适合放慢脚步、用心去欣赏的一座城市。
巴生的发展起于海港,人们经由海路登上了巴生,再建了铁路连接至吉隆坡,带动了吉隆坡的发展。至今,巴生不仅仅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,而且还坐拥全马最大的海港、全世界第12大繁忙的货柜港(资料摘自2012年)。
名字的来源
巴生(马来文:Klang,旧称Kelang),这个名字来源有好几个版本,如下:
1- “Pasang”
由于巴生坐落在海港,因此,人们要进入到巴生内陆地区的话,只能依靠当时的唯一交通工具——船。当时,从中国漂洋过来找工的华人到了巴生港口后,就问当地居民要怎么到内陆地区。当地人就一直说:“Air pasang,pasang!” 意指要等到海水涨潮后,船只才能载他们到内陆;但是,华人就误以为这个地方叫做“Pasang”。渐渐地,人们就将马来文的“Pasang” 变成中文 “巴生”。
2- “Kalang、Kolong”
巴生的马来名是“吉冷”(Klang),跟华语名大有不同。据说,这是因为在巴生河畔一带有很多船厂,当海浪拍打时,就会发出“Kalang”、“”Kolong“的哐啷声,于是当地人就将这个地方名为”Klang“。
照片取自巴生中华总商会网站
3- “Krung”
在1944年二战沦陷期间,曾经在巴生挖出一个残缺的铜鼓;1950年代,考古学家也在巴生挖掘到铜钟,从这些铜钟、铜鼓表面上的花纹及图案看来,相信它们属于东山文化。这也意味着巴生在2000年前就已和外界有联系,因为东山文化在公元后200年就已没落。“Krung”代表了青铜器的意思,渐渐地演变成Klang。
4- “Klong、Galang、Galong”
有历史学家认为Klang源自于“Klo’ng“、”Galang“或”Galo’ng“,这些词汇都指的是仓库、皇家仓库、行政部门所在地。这个根据是因为巴生是座海港,当时候有很多在内陆采取的锡矿运到港口,准备输出去。为了囤积锡矿,而在港口一带建了很多仓库。其次,巴生原是雪兰莪州的行政中心,因而得其名。
巴生历史
巴生开埠至今已超过100年,是雪兰莪州的皇城。19世纪期间,巴生谷因盛产锡矿而吸引了许多华工离乡南下。当时Raja Abdullah持有巴生的锡矿征税权,而Raja Mahadi为了抢夺税收的政权而引发了雪兰莪内战,或被称为巴生内战(1867年至1874年)。Raja Mahadi的堡垒位于山上,坐拥非常好的作战位置,有利于攻打位于山下的Raja Abdullah。由于Raja Abdullah处于劣势,因此他便向英国政府寻求援助,击退Raja Mahadi,结束长达7年的战争,并且接受了英国参政司。
苏丹阿都阿兹皇家展览馆,亦称为“巴生白宫”,曾经是英殖民政府的行政中心。
当雪州苏丹接受参政司后,英国政府便在巴生建立了行政中心。不过,由于巴生中心隔了一条河,当地居民或官员若要到对岸,只能依靠舢板或船,相当不方便。于是,英国人决定搭建一座桥连接两岸,也是巴生第一座桥——Belfield桥。不过,在世界第二大战时,日军入侵马来亚,英政府为了阻止他们进入便炸断了Belfield桥。但是,日军很快就建了一条简单吊桥,入侵到巴生。
1945年,日军投降后,英军重返马来亚,在巴生河上建了军用车浮桥,浮桥的桥身会随着涨潮或退潮而忽高忽低。虽然浮桥并不是很安全,不过却也连接巴生南北区超过20年。直到1950年左右,英国人再建了一座吊桥,完工后却发现出现工程失误,当车辆经过时,桥下的水管会爆裂,因此,只能开放给行人、脚踏车及三轮车使用,等同于虚设。
直到1957年才建了一座双层铁桥——哥打桥(Jambatan Kota),上层是给车辆通行,下层则是给行人、脚踏车及三轮车通行。不过,随着交通越来越发达,哥打桥已经无法负荷越来越多的车辆,于是,政府就在哥打桥旁边建了新哥打桥,而原本要被拆除的哥打桥,经过建筑师判断后,发现只要拆掉任何一颗螺丝都有可能导致整座桥坍塌,于是就决定把桥留下来,成为现今全马唯一的双层铁桥。
左起—— Belfield桥(照片取自网络)、浮桥(照片取自网络)、吊桥(照片取自Klang Bandar DiRaja脸书)。
为了连接彼岸两端,巴生河上曾经建立好几座桥,但目前仅剩下哥打桥,也是全马唯一的双层铁桥。
在19世纪末前,巴生是雪兰莪州的行政中心,一直到英殖民政府将行政中心搬到吉隆坡为止。1899年时,在巴生建立了皇宫—— Istana Mahkota Puri,除了是取代在蛤山的皇宫,同时也是作为新的皇家行政中心。当年旧皇宫的建筑设计跟吉隆坡大钟楼极为相似呢!直到1938年,雪州苏丹下令拆除旧皇宫,一直到1950年才建好现在的皇宫——Istana Alam Shah。
巴生皇宫—— 原貌(Istana Mahkota Puri,照片取自Klang Bandar Diraja脸书)及现在面貌(Istana Alam Shah)
巴生后街
巴生后街是许多当地人的美好回忆,因为这里曾是巴生的“为食街”,从很多老巴生人的口述中得知,这条街里曾经有3家肉骨茶店(如今,只剩下一家),还有点心楼、鸡饭粒、云吞面、咖喱叻沙等。不过,随着时间的流逝,许多店家已经结业或已搬迁,剩下几家老字号美食仍在经营中,近年来,还有一家咖啡馆入驻老街,为这条街道增添新去处。不仅如此,有几家单位不时会在后街举办各种节庆活动,吸引更多人走进老街里。
肉骨茶发源地
很多人都知道肉骨茶(或Bak Kut Teh),但是你们知道美食的发源地是哪里吗?没错!就是巴生。在1940年期间,有一位福建籍华工——李文地在巴生港口一带卖肉骨饭,同时,还有另一位同样卖肉骨饭的档主,名叫陈瑞。当地居民为了区别他们,于是就称他们为“肉骨地”(福建话为Bak Kut Teh)及“肉骨瑞”(福建话为Bak Kut Sui)。
后来,陈瑞的后人无意要继续经营,他只好将档口关了;而李文地就将煮肉骨饭的秘诀教给大儿子及小儿子,大儿子学到煲汤的技巧,而小儿子煮得一手好饭。不过,小儿子过后自立门户,在巴生南区大街开了“盛发肉骨茶”;而大儿子则坚守父亲的老店——“德地”,就在巴生后街。
直到今天,李文地的老店已交由大孙子接管,每天依旧有很多老顾客光临。Bak Kut Teh这个名字就这样被流传下来,“Teh”在马来文中代表“茶”,因此也有个说法是吃肉骨饭要配茶,便能够去除油腻感。
除了传统式碗装肉骨茶,渐渐地还研发了不同类型的肉骨茶,如下:
传统式肉骨茶—— 使用小碗装,食材只有肉骨及汤汁,汤头比较浓郁,而且充满药材香气。
瓦煲肉骨茶—— 瓦煲具有保温功效,而且还可以加汤。瓦煲肉骨茶内还有其他配料,如豆腐卜、金针菇、蔬菜等。
干肉骨茶—— 在肉骨茶内加入干鱿鱼丝、辣椒干及羊角豆后爆炒,味道较为咸香浓郁,配饭刚刚好!
海鲜肉骨茶—— 由于巴生一带靠近海域,因此经常可捕获新鲜海产。把各种海鲜加入肉骨茶内,使汤头更鲜甜。
详细阅读:
巴生美食篇(1):http://bit.ly/2AEr5AI
巴生美食篇(2):http://bit.ly/2nTDJch
巴生历史古迹:http://bit.ly/2B2prZ6
巴生老字号 & 老行业:http://bit.ly/2l0CCUA
文案:Shan Ying
照片:Shan Ying、仙境新视界及部分取自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