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镇风情】探索香妃皇城——麻坡 • Fairy Park

【小镇风情】探索香妃皇城——麻坡

小镇风情 最新动态 2018年4月17日

麻坡是柔佛州的大城市之一,但是这里却没有大城市的繁忙,相反的,麻坡的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创造了麻坡现有的“慢活”生活节奏。

麻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,同时也是一座美食天堂。这里具备着很多丰富古迹的建筑物和很多道地的美食。大家不妨试着放慢脚步好好体验这一座古色古香的城市。

 

名字的由来

麻坡(Muar),又称“香妃城”(Bandar Maharani)和“皇城” (Bandar Diraja)。这里面都藏着很多故事,现在就由小编带你们了解下这些名字的由来吧!

 

麻坡(Muar)的名字由来有3种说法,而全部都和麻河密切相关。

(照片取自Kimkee居委会网站)

1.Muara

Muara在马来文中意指“河口”,相传在公元5至7世纪期间,苏门答腊的马来王国非常强大,因此常有商队往来苏门答腊及马来半岛经商,途经广阔的麻河河口时,就把这个地方称为“Muara”,久而久之便成了今日的Muar。这个说法的可信度非常高,因为在7世纪时,Srivijaya王朝是马六甲海峡两岸最辉煌的王国,而麻河河口也是非常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。

(照片取自网络)

2. Muak

从米南加保人(Minangkabau)的历史记载发现,当年米南加保人沿着麻河上游划船,弯曲的麻河让他们划船划得很累、很厌倦,所以便把此地命名为“Muak”。这是因为,Muak在马来文的意思是在河口中划船划得很厌倦。渐渐地,人们为了容易发音而将“Muak”演变成“Muar”。

3.Munuar

据说,在南印度有一个国家叫Munuar,在淡米尔语里,munu是指3,ar指的是河,意指这个国家有一条由3条支流集结而成的河流。当印度人来到麻坡时,他们发现麻河和Munuar河同样由3条支流而形成,麻河的3条上流分别是Sungai Muar、Sungai Serting 和Sungai Pahang。因此,当时印度人便将这个地方取名为“Munuar”,慢慢也简化成“Muar”了。

 

香妃城( Bandar Maharani)

苏丹后法蒂玛 Sultanah Fatimah(照片取自Johor Now就在柔佛)

 

麻坡被誉为“香妃城”(Bandar Maharani),而这位香妃正是柔佛州的华裔苏丹后——黄亚娇,也就是苏丹后法蒂玛(Sultanah Fatimah)。黄亚娇是马哈拉惹阿布巴卡(Maharaja Abu Bakar)的第三位王妃,并于1885年受封为法蒂玛王妃(Maharani Fatimah)。之后,阿布巴卡改称为“苏丹”,法蒂玛王妃也被受封为苏丹后法蒂玛。1884年,苏丹阿布巴卡带着苏丹后法蒂玛乘搭船来到了麻坡。在仪式上,苏丹将麻坡市区命名为“香妃城”(Bandar Maharani),以纪念当时的苏丹后法蒂玛。

麻坡于2012年正式受封为柔佛皇城。(照片取自Tinysee Photograph)

 

皇城(Bandar Diraja

在2012年,柔佛州苏丹依布拉欣●依斯迈(Sultan Ibrahim Ismail)册封麻坡为“柔佛州皇城”。这是麻坡继19世纪被封为“香妃城”后所获得的第二个皇家称号。所以麻坡也被称为“香妃皇城”(Bandar Maharani Bandar Diraja)。

 

话说历史

说到麻坡历史,不得不提到马六甲王朝,因为麻坡可是见证了马六甲王朝的兴旺衰弱。马六甲王朝开国臣拜里米苏拉(Parameswara)在还没到马六甲以前,他曾经在麻坡建立一座小城,自立为王。但是,麻坡四处有太多四脚蛇,怎么杀也杀不完,而且四脚蛇尸体发出阵阵恶臭,让拜里米苏拉深感这里不适合作为城市,因此便往北上迁移。拜里米苏拉在麻坡建造的小城就被称为“臭四脚蛇之城”(Kota Biawak Busuk)或“败坏之城”(Kota Buruk)。

拜里米苏拉(Parameswara)在未到马六甲前,曾在麻坡成立一座城市,称之为“臭四脚蛇之城”(Kota Biawak Busuk)或“败坏之城”(Kota Buruk),现已不复存在。(照片取自Kai Tak Tang, It’s Journey 旅图)

 

有鉴于此,在马六甲王朝时期,皇室人员将麻坡视为非常重要的地方。之后,当马六甲被葡萄牙占领时,马六甲王朝的最后一任苏丹马末沙(Sultan Mahmud Shah)退守到巴莪,等待时机反攻马六甲。于是,他便在文打烟建立他的堡垒,但始终敌不过葡萄牙的猛攻。马六甲王朝灭亡后,苏丹马末沙的儿子苏丹阿拉乌丁沙二世(Sultan Alauddin Riayat Shah II)逃亡至如今的柔佛,建立新的柔佛王朝。

1884年由柔佛苏丹阿布巴卡命名麻坡为“香妃城” (照片取自Johor Now 就在柔佛)

 

在19世纪时,麻坡是实行君主制的小镇。于1855年,苏丹阿里(Sultan Ali)与英国人签署条约,同意柔佛州的管理权交付于天猛公达因依布拉欣(Temenggong Daeng Ibrahim),而苏丹阿里的统治权仅限于麻坡。一直到1877年,苏丹阿里病逝后,天猛公达因伊布拉欣的儿子阿布巴卡(Abu Bakar)便继承了皇位,自此之后,麻坡就由天猛公阿布巴卡所统治。天猛公阿布巴卡被赐予“马哈拉惹”(Maharaja)封号;经过修订后的马英条约,马哈拉惹阿布巴卡正式采用了“苏丹”(Sultan)的称号,成为苏丹阿布巴卡(Sultan Abu Bakar)。

 

 

麻坡大小事

麻坡老照片(照片取自Kimkee居委会网站)

 

天猛公依布拉欣继位后,他发现华人在新加坡开荒垦植各种农作物非常成功,与此同时,欧洲市场对甘蜜、胡椒、咖啡等农作物的需求量越来越高,因此,为了鼓励更多华人来到柔佛从事种植业,天猛公依布拉欣便推行港主制度(Kanchu System)。港主制度指的是,所有前往柔佛开垦种植的人,只要向天猛公缴纳一定的税金后,就可取得柔佛一区的开垦权,而麻坡也因为甘蜜也而逐渐崛起。除了种植甘蜜,其他商业也渐渐发达起来,坐落在麻河畔的麻坡市便是由港主林东连所开辟,河岸旁建立了许多商店,甚至还有贩卖各种特产的街道,比如海产街、面线街、打瓷街等。由此可见,华人在开拓麻坡经济上扮演着至关重大的角色。

二战时期,澳洲士兵在麻坡的Parit Sulong备战的情景。(照片取自佳礼网)

 

麻坡自开埠以来,曾经历2次大浩劫,分别是在1914年,麻市大部分店屋被大火吞噬。第二次则是在二战期间,因麻坡华社捐出大量的物质及钱财帮助中国对抗日军的入侵,进而激怒了日军,结果导致日军屠杀了许多麻坡华社领袖,同时也让很多人流离失所。

 

麻坡特有美食

麻坡除了是一座拥有久远历史的香妃皇城,这里还是座美食城呢!提到麻坡,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当然非“乌达” (Otak-otak)莫属。那大家是否知道乌达的发源地在哪?它又是怎样由来的?除此之外,麻坡还有一道全马仅有的特色小吃,究竟是什么呢?

 

乌达(Otak-otak

其实,乌达(Otak-otak)源自于印尼苏门答腊的巨港(Palembang),是以鱼肉泥混合各种香料、峇拉煎、椰漿及木薯粉,因此其颜色偏向灰白色,最后再裹入香蕉叶内烘烤而成。那为什么会叫“Otak-otak”呢?据说,鱼浆混合后看起来很像脑(Otak),因此印尼人及马来人便称它为“Otak-otak”,华语则是“乌达”。

印尼乌达是用香蕉叶包裹,颜色偏向灰白色,需蘸酱料一起吃。(照片取自网络)

 

印尼的乌达和麻坡乌达有着极大差别,无论在颜色、形状、味道到吃法都很不一样。在印尼,当地人会把乌达蘸上亚参辣酱或花生辣酱来吃;麻坡的乌达已混合多种香料和辣椒,因此乌达已带有咸味和辣味,所以无需蘸酱吃。

麻坡的Otak-otak呈橘红色,并带有咸辣味。

既然麻坡不是乌达的发源地。那麻坡乌达是如何演变而来呢?根据本地著名美食家林金城所搜集的资料显示,麻坡乌达的来源有几种说法。

第一个,麻坡乌达是由一位于战前从泰国嫁到麻坡的潮籍妇女最早做起,她名叫郑美兰,生于1888年左右。早年,郑美兰女士是在文打烟高的浮脚屋批发卖乌达。随后,郑美兰的的女婿病逝,所以女儿便带着子女回到娘家,一起从事批发乌达。

郑美兰的3位外孙女,各自拥有自己的乌达档口。(照片取自星洲网)

 

据说早年制作乌达的人并不多,只有郑美兰和一位叫方婆婆各自提着篮子在街上叫卖。通过郑美兰的外孙女转述,我们才知道原来早年的乌达,是将鱼肉连骨带肉剁成鱼浆。至于郑美兰是如何学习制作乌达,她的后人也似乎所知有限。

乌达的制作原料是马鲛鱼,因为这种海鱼的肉质肥美,肉多刺少。(照片取自网络)

 

另一种说法是,在1950年左右才开始制作乌达的蔡姓鱼贩。起初,他制作乌达是为了解决卖剩的鱼货,所以才想到将鱼肉加工做成乌达。此外,还有传闻说乌达做法是从蔡姓鱼商的潮州峇峇亲戚那里学来的。

 

至于为什么用亚答叶包来裹乌达呢?那是因为,早年在麻河沿岸的沼泽地长有很多亚答树,而且用亚答叶具有独特的香味,可增添乌达的香气及风味。

用亚答叶包裹乌达能使乌达有独特的香味。(照片取自网络)

 

随着乌达越来越广受欢迎,后期也有越来越多人制作乌达。从早年预先烤好再拿去贩卖,到后期演变成现烤现卖,让顾客能够享有最新鲜的乌达。后来,商家们还研发出方便携带及保存冷藏的盒装乌达,以便给顾客能够带回家享用麻坡乌达。

全马独一无二的乌达炒粿条就在麻坡!(照片取自Johor Hours 柔佛好康网站)

 

除了传统式的乌达,在麻坡还有一个全马最独一无二的乌达炒粿条面呢!摊主已有超过20年的炒粿条经验,一碟原味鲜蛤炒粿条面极很够火候,再加上2条乌达,口感又辣又咸香十足,可说是非常适合爱吃重口味的美食家呢!这绝对是一道来到麻坡必吃的美食!

 

 

螺面 Mee Siput

麻坡除了有家喻户晓的美食——乌达,还有全马仅有的小吃呢!那就是Mee Siput!其中文名为“螺面”,因为它的形状就如螺纹一样。据当地老一辈的人说,其实当初卖面的商家为了不要浪费剩下的面碎,于是便动了脑筋将面碎加工,因而才研发出这个独一无二的特色小吃。如今,Mee Siput已被成为麻坡游客的必尝和必买手信之一呢!

脆脆的油炸面条搭配着参巴辣椒,简直赞不绝口。(照片取自网络)

 

早期,Mee Siput是马来友族的零食,大部分华人称之为“面干”(Mee Kua)。其实,Mee Siput是把面条卷成圈后,再拿去油炸至金黄色,因此,面块本身是没什么味道,所以大家通常会配着参巴辣椒酱一起吃,脆脆的油炸面条搭配参巴辣椒酱,香脆又麻辣的口感简直是绝配呢!除了一般的参巴辣酱,每一家Mee Siput商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秘方酱料,比如纯辣酱、甜辣酱等。

除了一般传统式的Mee Siput,还有一种裹上糖浆及参巴辣酱的“黑螺面”,又甜又辣的口感,十分开胃呢!

 

但是,Mee Siput曾经有过一段被人淡忘的历史。早在1950年代前,Mee Siput已流行于麻坡各学校,随后也传遍南马。不过,后期因零食选择越来越多,人们慢慢淡忘了Mee Siput这个传统零食。一直到近年,到麻坡的游客渐渐增加,据说,有游客无意间吃到Mee Siput,纷纷对它赞不绝口,便开始向外界推荐这麻坡仅有的道地小吃,才成功让麻坡的特色小吃——Mee Siput重新崛起,再一次受到大家的关注。

 

 

世界狮王——关圣宫龙狮团

具有世界狮王美名的关圣宫龙狮团可是麻坡人的骄傲呢!

 

自1992年创团至今,关圣宫龙狮团已获得多次国内冠军及世界冠军的辉煌纪录。创办人陈忠兴先生原是一位对狮艺毫无经验的外行者,在创团初期曾面临许多的不赞同及冷言冷语,但他始终抱着推动体育文化、以武修德为目的,终于在1991年夺得第一次全国冠军,并在1992年拿下第一次世界冠军。这些年来也争取不少冠军殊荣,为我国增光不少!

有鉴于此,当地华团特别在马华文打烟饮食中心前建立了一座舞狮石碑,成为当地的特色地标,亦是全国唯一一座狮王地标呢!

大马家具城

由5位海内外画家一起完成的“世界家具之根”壁画叙述了麻坡家具业的历史,彰显出麻坡对我国家具业的重大贡献。(照片取自Johor Now就在柔佛)

 

不说你不知,马来西亚的家具出口排名是全世界第8名,在亚洲地区则是排名第3,而大部分家具用品都是在麻坡生产,单单在麻坡就有约700间工厂,占了全国总家具出口总额的55%,可说是大马家具业的领先呢!在不久的将来,相关单位将在麻坡开辟约1000英亩的家具城,这项计划预计会成为东盟最大的家具城,同时为我国家具业开创新里程碑。

 

文案:Shelly & Shan Ying

照片来源:仙境新视界、SY及部分取自网络




Contact Us